新能源汽车开局火热 在竞合中把握发展新机遇

admin 2024年03月12日 65334

  甲辰龙年春节刚过,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便呈现出一派火热、蓬勃的景象。在政策的支持下,绿色出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亲民的价格,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有行业专家近期预测,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或将达到40%,市场规模正在加速扩张。

  为争夺这块大“蛋糕”,众多企业竭尽所能“各展绝活”。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崛起,再加上跨界科技企业入局,众多参与者使得这一赛道变得热闹非凡,也愈加“拥挤”。2024年新春伊始,比亚迪、五菱、长安、哪吒等多家车企宣布降价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众多车企也选择携手并进,积极拥抱智能网联技术,以求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新能源车VS燃油车 “电比油低”时代开启?

新能源汽车开局火热 在竞合中把握发展新机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春节假期后的第二天,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就放出重磅消息――比亚迪秦PLUS和驱逐舰05均推出“荣耀版”,混动车型官方起售价下探至7.98万元。

  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出低价新车一方面得益于规模效应,2023年比亚迪夺得中国市场销量冠军和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全年总销量超过300万辆,单论此次大幅降价的“秦”系列销量就超过48万辆;另一方面源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日益完善的供应链和垂直整合能力,造车成本得以进一步降低。

新能源汽车开局火热 在竞合中把握发展新机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比亚迪宣布降价后,五菱汽车、长安汽车、哪吒汽车等多家车企和品牌迅速跟进,一轮集中于家用紧凑型A级家轿市场的“价格战”一触即发。

  车企普遍降价,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巩固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A级车领域的优势地位。从一开始电车成本高于燃油车,到去年打出“油电同价”旗号,再到今年翻开“电比油低”新篇章,国产新能源汽车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向好。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加之碳酸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回落,以及大规模新车量产交付,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显著下降。就本次拉开价格战帷幕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而言,由于结合了内燃机与电动驱动的优势,在缓解续航里程焦虑的同时又通过高效能量回收和智能动力分配降低了油耗,因此在低端市场展现出极高的性价比,有助于新能源车企打开三、四线城市以及更广阔的乡村市场。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4年是新能源车企站稳脚跟的关键年,竞争注定非常激烈。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传统燃油车市场规模逐步缩小,庞大的传统产能与逐步萎缩的燃油车市场之间的不平衡将带来更激烈的“价格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9.9%,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在新能源时代新技术、新车型层出不穷的节奏中,开年“价格战”的打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库存压力”。

  产业融合趋势明朗 共同奔赴智能网联未来

  在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汽车行业洗牌将会加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车企选择“合作共赢”,发挥“1+1>2”的效应,通过彼此赋能,实现双向腾飞。

  近日,东风旗下猛士科技与华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为的造车“朋友圈”又添一员猛将。双方将合力推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商业化落地,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智能出行体验。

  在主机厂界,摆脱了内燃机的掣肘,锐意创新的车企先后掀起了“软件定义汽车”的风潮。在互联网科技圈,腾讯巩固云服务优势,百度潜心专研自动驾驶技术,小米选择亲自下场造车,华为则通过HUAWEI Inside模式为车企提供鸿蒙车机与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后推出智选车模式,深度绑定汽车产品且共享终端销售渠道。

  不难发现,融合正在成为主流。这种融合不仅发生在汽车制造商与科技公司之间,也发生在汽车产业链各环节之中。随着汽车由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步向移动出行智能设备进化,汽车产业也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和生态系统正在不断被重塑。

  当下,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乃至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要引擎。由新能源汽车带动的动力电池行业构成了目前最大的新型储能。除能源外,从路端到云端亦是构建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车能路云”融合产业生态所打造的“中国方案”,将助力智能网联汽车实现百花齐放的跨越。

  “汽车产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电动化变革继续驶在快车道,智能化变革开始换挡提速。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不会给我们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近日举行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从早期的政策导向迈入市场主导的新阶段,竞争的内在逻辑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味“卷价格”并不可取,“卷品质”“卷服务”“谋合作”才是正解。这要求新能源车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产业竞争与合作,注重产品技术研发和品质提升,强化品牌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并且要在供应链管理、产能布局等方面具备足够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文/王梦冉)

(责任编辑:陈梦宇)

相关推荐